側開窗術
人工植牙硬組織手術
發表人林本信 醫師
發表日期103/04/01
側開窗術 
上顎竇增高數術發展至今已經有30年的歷史,最早的臨床案例是由1985 Boyne and James以及1986 Tatum等學者發表:上顎竇骨壁側窗增高術Sinus lift, lateral window approach,這30年來,有許多的技術、設備與材料等相繼問世,使得這個技術的門檻不再那麼高,慢慢成為門診可執行的手術項目,以下將介紹有關上顎竇開窗術的技術。

 
當上顎後牙區齒槽骨高度不足時,為了取得足夠的骨量,使得上顎竇開窗術的技術成為必然。
上顎竇解剖構造:
上顎竇位於眼窩的下方與上顎後牙的上方,鼻腔的左右各一,外形像是一個金字塔,塔的底部是靠近中間鼻腔這面,尖端則朝向顴骨,成人單側的上顎竇大小約15cc, 在靠鼻腔這面的中上部有一個小小的開口,叫歐式孔 ,這個開口就是氣體與黏液進出的通道。因為空腔的存在,我們的頭顱比較不那麼重,而上顎竇表面的纖毛黏液上皮,可協助鼻腔溫暖氣體以及提供發聲時的共鳴,若是有聲樂家或是演唱人員進行這樣的手術,有可能會影響共鳴的情形,上顎竇藉由鼻腔與大氣暢通,內部保持大氣壓力,所以會膨脹,往下方膨脹時,會包覆後牙的牙根,佔據骨頭原有空間,有些時候,在上顎後牙的缺牙區,上顎竇與口腔之間只剩下薄薄的幾毫米的骨板。

 
上顎竇開窗術:
首先,先在電腦斷層影像上或是平面的X光片上定位出上顎竇的邊緣,尤其是竇室的前壁anterior wall與底部sinus floor,這將會是定位窗口邊緣的依據。 定位好前後相鄰的牙根位置,將窗口定位在牙根間,下緣距離sinus floor約5mm處。
先沿著齒脊做一切線crestal incision,長度需延伸到可以清楚地露出手術區域為原則,前緣需要一個垂直切線vertical incision切到前庭區,後緣則視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垂直切線,然後將軟組織島辦翻開,露出底下的骨頭及手術區域範圍。
接著把術前量測的開窗位置複製到臨床上,利用牙周探針量測出5mm的邊緣,利用超音波骨刀將邊緣畫出來,將邊緣刻深,使其露出底下的上顎竇膜schneiderian membrane,再來利用器械小心的剝離這塊游離的骨片,接下來將中間的骨片移除。
上顎竇膜剝離與提昇:
接下來就是利用鼻竇增高器械組將schneiderian membrane慢慢小心的剝離骨面,先從窗口的邊緣著手,然後往下進入底部,往後延伸,等membrane較鬆之後再去處理前緣,通常前緣因為視野較差,建議先把其他區域稍微剝離之後再去操作。最後才進行medial wall的剝離,最靠近鼻腔這個區域常是被忽略的地方,因為距離窗口最深,角度操作較難,因此要特別小心。竇膜的剝離是一個很精巧的動作,術前的電腦斷層分析很重要,必須先瞭解整個竇室的解剖構造,才能讓手術進行的得心應手。
補骨程序:
要待竇膜成功剝離之後,則進行單純骨粉填充或合併植體植入的部分,填充骨粉前一定要確定竇膜沒有破裂,若有輕微破裂則必須做適當的處置,否則骨粉會掉入竇室裡造成鼻竇炎,並且造成手術失敗。充填骨粉時建議先填後半部,等有骨粉支撐之後填靠近medial wall區域,之後再填前緣anterior wall,若要合併植體置放則會在這個時候進行,植完牙後再進行最表面這個區域的填充。但若因為齒脊高度不足,植體無法達到初期穩定的話,則直接將骨粉填滿,利用再生膜蓋住窗口後,進行縫合,縫合前通常需要對島辦進行減張,以避免術後傷口崩開。

 
鼻竇增高術雖已是一個成熟的技術,但由於是一個精巧的過程,所以面對較薄的竇膜時,還是有破裂的可能,不過由於竇膜的血液供應良好,修復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來說三個月後就可以修復完成,進行再一次的手術。然而,在側窗手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術後的腫脹與淤青,因為側窗手術範圍大,加上上顎竇是個血液循環充沛的地方,術後的組織液滲出及內出血很難避免,所以通常進行側窗手術後,患者皆會有些微的腫脹甚至輕微的流鼻血,淤血通常會在三到五天後出現,不過這些併發症並不會影響植牙的成功率,患者可以大為放心,一般來說齒脊法通常比較不會造成腫脹出血等不適。

 
6-8個月後,製作手術模板,確認植體位置,由電腦斷層可得知適合植體的長度、寬度、角度等資訊,手術前醫師會再與患者溝通這些資訊,若是骨量仍嫌不足的病例,可能仍會適合的再進行一些補骨程序。

 
術前進行審慎地評估,術中小心地處理竇膜,術後按時服藥配合妥善的居家護理,上顎竇增高術是個成功率極高的手術,可以提供上顎後牙區骨吸收嚴重的患者一個可預期且安全的治療方式。